安全问题遭曝光 网红食品带来监管新挑战

2018-03-23 14:17:26 齐君峰烧鸡

以前只听过黄牛倒卖车票,而现在,黄牛也倒卖起了网红食品。可见这个网红食品得有多火。

通过特殊的营销方式,一些食品也悄然穿上了网红外衣。这些网红食品从现实生活中也一路火到了朋友圈,随着 “脏脏包”、“一笼小确幸”、“一点点”等网红食品持续在社交圈掀起阵阵热潮。

然而这些网红食品赢得了消费者以后,随即也陷入了食品存在不安全的境地,甚至有的网红食品门店出现了关闭的现象。

据媒体报道称,江苏无锡一面包新语店因为一段面包店内出现老鼠横行的视频而被推到风口浪尖。视频显示,在面包新语柜台上盛放蛋卷的食品箱内,出现一只硕大的灰黑色老鼠在蛋卷上爬来爬去。经过的行人纷纷拿出手机进行拍摄,其间,店内有工作人员在走动,但并无一人做出任何解决措施。

该媒体还举例,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上海网红店一笼小确幸因为有顾客沙门氏菌中毒,被迫关了近十家店。不久前,广州所谓网红餐厅摩打食堂也出现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全国现象级火锅品牌“大龙燚”被曝火锅底料使用地沟油……

对于近期频现的网红食品安全问题,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界度媒体沟通会上表示,“红”的根本原因是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方面网红食品是食品行业学习的榜样。但在“红”了之后的产能瓶颈可能导致企业放松食品安全管理的水准,造成整个供应链条失控。

消费者的“新宠”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消费者尤其是“新生代”群体对产品的诉求日趋多元化,而乘着社交网络的“东风”,网红食品在美食界也迅速崛起,当仁不让地成为2017年“舌尖上的美食”。

有分析人士认为,网红食品吸引人,不仅仅从创意上,还多亏了网络社交的推波助澜,甚至是它猎奇的口感而捕获了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分享猎奇食物的心。

在北京朝阳区三里屯附近,记者观察到,一家名为“喜茶”和“脏脏包”的店铺前聚集着大量排队购买的消费者。

刚刚买到“网红”奶茶的张小姐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我最早是从微信朋友圈知道“喜茶”这些品牌的,看到身边的朋友们争相前来购买,并在朋友圈“晒美照”。所以,我也对这些美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再加上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这些品牌的宣传广告和新闻报道,除了自己尝鲜也会为亲人朋友寄去一些。

记者在走访期间还了解到,这些畅销的 “网红”食品甚至还吸引了许多加价“代购”的黄牛。

随着脏脏包、喜茶等网红食品的迅速蹿红,不少消费者多是慕名而来排队,但是有些消费者并不想排队。对此,一些人就瞅准这个机会,做起了“投机倒把”的生意来。

据相关报道称,原本52元一对的,黄牛们收过来大概150元左右,然后再翻4倍转手,一般能卖到240元至260元,一天能卖50多对,除去雇人排队每人50元,一天就能净赚500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排队效应、饥饿营销、制造噱头等因素的加持下,一款普通食物可以迅速吸引到眼球和关注度,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美食,而购买品尝这些“网红”食品也从稀松平常的事情演变为一种朝拜。

中研普华研究员杜卫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款食品的走红离不开互联网的多样化传播途径,大部分是靠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渠道进行二次营销,商家利用大众的猎奇、从众、攀比的心理造势,制造饥饿营销,使网红产品迅速走红。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网红食品是“新奇”需求拉动市场发展的结果。

冯恩援认为,处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于猎“奇”心理,就将目光转向了具有“时尚感”的网红食品。

安全问题遭曝光

据了解,2017年7月份,多名食客在上海的网红餐厅“一笼小确幸”用餐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随后该餐厅相关门店与中央厨房被监管部门要求停业接受检查。

随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称,事件共造成71人到医院就诊,食物中毒起因为中央厨房超过许可核准范围加工即食食品,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食用“一笼小确幸”食物中毒后,不少网红食品不合格也相继被媒体曝出。例如,南京网红食品“黄教授”烧鸡因检测不合格,将从网络食品交易平台下架;广东网红饮品“咔哇潮饮”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而被查处;网红蛋糕“蜂窝煤”标榜竹炭粉有排毒养颜的功效,已被证实纯属子虚乌有等。

在各类“网红”食品层出不穷、走俏市场的同时,食品安全已然成为网红食品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网红食品注重产品的创意,这与年轻化“新生代”的时代特性不谋而合,但它们往往忽略了最为关键的食品安全问题。商家从消费端考虑产品的特性,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但并未从产业端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综合考虑,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监管有待创新

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频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虽然目前针对网红食品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但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及时监管的重要性。

近日,食药监总局约谈了部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负责人,要求其严格落实《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的有关规定,配合相关监管部门一同营造安全的食品环境,保障人民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对网红食品的监管手段应当创新,以互联网手段和社会治理手段相结合,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对擦边球敲打警告。打击违法关键在疏而不漏,而不是加重惩罚。”钟凯表示。

网红食品是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要把好产品的质量关,需要来自企业、消费者、监管部门等主体的多方努力。

朱丹蓬认为,国家法律法规不仅要对食品安全有明确的规定,更要注重落实到位。此外,企业的自律、消费者的“火眼金睛”、行业的监督指导也都是必不可少的。相关主体要形成良性的消费生态圈,以保证网红食品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杜卫东也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创新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保证食品安全、符合相关规定,这是创新产品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建立一套针对网红餐饮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增加定时抽检和随机检查的监督频次,切实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也希望消费者多些消费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追捧,在购买时要注意认真核实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只有执法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们形成合力,才能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业内人士指出,对网红食品,要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其发挥创新的优点,但决不能任其逾越食品安全的“红线”,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如此才能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网红”食品的健康发展。

“网红餐饮在营销、外形、口味等方面花样不断翻新,适应了餐饮行业热点快速转换的特点。但是,有些网红食品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之外,容易滋生欺诈、传销和食品安全问题。”钟凯表示,因此,对网红食品的监管手段应当创新,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强化社会治理,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打擦边球行为进行警告。打击违法关键在疏而不漏,而不是加重惩罚。

本文转自:中国产经新闻网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